Tu料 | 图像技术在直播中的应用(上)

图像技术在直播中的应用(上)——美颜技术

2016年作为视频直播元年,无论从资本层面不断高涨的估值,到平台主播各种天文数字的报酬,再到像“局座”这样的主流人士争相上直播,直播的社会热度可见一斑。而各大直播平台在经历了直播概念从无到有的阶段后,如何做出差异化,如何解决在野蛮生长期产生的各种涉黄问题,成为了几乎所有平台“成长的烦恼”。抛开政策、内容问题不说,单就技术层面,基于图像技术的创新成为解决这些难题最为可行的办法。作为Tu料的首个分享,我们首先就选择了直播这个热门话题,就图像技术在直播中的应用做一个入门的介绍。该分享系列整理自涂图CTO在架构师沙龙上的演讲内容。

一、技术框架

爱美之心,人皆有之。早期的图片美颜教育了市场,到了直播时代,美颜同样成为直播平台的标配。就目前来说,直播美颜用的主流技术是OpenGL ES。它的好处首先是直接在GPU上运行的,所以性能高、功耗小,用在直播上比较划算。第二,它是跨平台的,iOS和安卓都支持,美颜效果能够直接在这两个平台上达到跨平台的效果。另外OpenGL ES有一个优势,就是有大量现成的开源库。比如像GPUImage,谷歌的grafika,还有基于安卓的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库,都是很常用的。网上也有一些比较热心的开发者把自己的美颜的算法直接开源,包括一整套解决方案,从采集到处理到美颜处理,到最后输出一个源编码,都有相关的解决方案。

二、美颜原理——混合不能少

市面上大部分美颜产品的一般原理都是相似的。摄像头采集画面,通过一定的方式处理,最后输出一张美颜后的图片。

具体的说,原图首先经过磨皮处理,也就是把痘、斑这些消除掉。然后把经过磨皮的图片与原图进行混合。混合这个步骤是不可缺少的,因为如果只用磨皮后的图,很容易丢失细节。而且把两张图混合,还可以通过调整两个图的混合权重,来控制磨皮的程度,达成不同级别的磨皮效果。当然最后一步也很关键,就是美肤,比如把皮肤肤色调得白一点、红嫩一点,或者一些特殊的需求都可以实现。基本上大部分的美颜,都是这样的流程。

三、磨皮算法——去痘就是降噪

本质上说,一张图就是一个二维的数据。如果相临的两个区域灰度值相差比较大,这就意味着存在着噪点。比如脸上有个痘,这个痘自然产生一个灰度值的变化,从抽象意义上说就是一个噪点。所以美颜磨皮的算法,核心是去噪。去噪有很多的办法,网上有各种各样的算法,包括现成的论文。但是不管产用什么算法,美颜的去噪算法都要保持一个特点,那就既要是边界保持,同时还要做到平滑,也就是要滤波。

滤波算法中比较常见的是双边滤波,它的优点在于很高效,因此非常适合移动平台。还有一些其他的算法比较复杂一点,也可以达到那样的效果,但是在移动应用上效率不高。虽然GPU是并行运算的,很适合这种运算,但GPU的能力是有一定范围的,超过这个范围也很耗电。包括双边滤波在内,一种滤波算法也有各种各样实现,考虑在移动平台上运行,可以做一下特别的优化,比如在精度计算里,适当降低精度,达到效果与效率的平衡。

四、肤色调整——检测才是难题

在做好磨皮后,最后一个流程就是肤色调整。调整肤色本身的手法已经非常成熟,所以更难的其实在于肤色检测。为什么要做肤色检测?有些早期的直播美颜是没有这个功能的,所以他们就是以美化的肤色为基础,简单粗暴的把整个图像按这个色彩全部处理掉了,这就造成了整体偏色,效果还不如不做。因此,在处理图像前,必须先进行肤色检测,在图像的所有像素点中找到对应肤色范围的像素再进行处理。

直播中的肤色检测特殊的地方在于颜色空间的转换。因为跟图像处理相关的颜色空间主要有三种:RGB、YUV、HSV,而这三种色彩空间在直播中都要用到。

RGB是最常见的色彩空间,我们日常用的显示设备就是基于RGB空间,这里不多解释。

YUV是一种比较传统的颜色空间,最早是应用在电视信号的传播里面的,目前多用在直播的数据采样、传输的过程。这是因为人眼对亮度(Y)远比色度(U、V)更敏感,所以YUV比起RGB更容易被压缩,这样就更容易节省带宽进行传输。

而基于HSV颜色空间才是用来做肤色检测的。因为如果用RGB来做肤色检测,需要检测R、G、B三个值是否同时满足肤色的颜色范围,YUV同理。而HSV三个值:色调(H)、饱和度(S),明度(V)中,只有H是关乎肤色的,因此只需要对H进行考虑(H值在25-50之间即可判断为肤色),所需要的运算量自然比RGB少很多。

所以,在直播的不同阶段,要分别使用这三种色彩空间,要不停的把这三种色彩空间进行相互转换。

五、细节——在算法之外

美颜算法固然重要,但美更是一件很主观的事。算法写得非常优美和高效并不能保证美颜效果是最好的,所以用标准的算法处理后,还需要设计师依据自己的经验去进行调整。比如很多平台算法都大同小异,但是为什么最终出来的美颜效果让人感觉还是有差异,其实就是说里面有很多细节在,需要花时间优化,特别是用户的需求是什么,怎样更漂亮。

再举一个例子。很多平台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,比如白天、晚上,室内、室外,自然光、人工光,直播出来的美颜效果差异很大。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就是算法中没有考虑光照因素,结果使很小的因素影响了效果。

所以,这就要求进行大量的测试,用技术手段结合人工去优化,才能保证最佳的美颜效果。还是那句话:细节是魔鬼。

六、性能——不服跑个分?

说到性能,iOS平台目前一般来说没什么问题,或者问题很少。比如 GPUImage是第三方的,算是iOS平台上很有历史的一个库。它实现了很多效果,比如刚才提到的一些算法,在GPUImage里面可以看到简单版的实现,包括怎么写脚本,怎么跑起来,怎么做双边滤波,里面有简单的实现,也可以有很好的效果。包括在做直播的时候,GPUImage可以作为很好的客户端扩展,唯一需要做的事情,就是加上一个推流;因为它包含的从客户端的采集、处理到每一帧的数据,无论是YUV,还是RGB,都可以输出来。所以iOS平台上相对来说问题少很多。

而安卓平台问题就比较大了。因为安卓本身的特点,厂商很多、设备很多、系统版本很多,因此相互间比较难兼容。

第一个是设备问题。比如一个美颜算法在不同机器上跑起来,即使是同一款GPU,性能也可能会差别很大。所以,为了保证一个脚本去适应不同的机器,有种办法是这样的:根据GPU的性能做了一个分级算法,如果评级比较高就采用最复杂的算法,如果性能评级比较低,就把美颜效果降低,保证在大部分环境下使用。

第二是版本的问题。比如,只有4.0以上版本才能够通过相机,直接从相机采集里面获取到一个纹理,这个叫GLTEXTUREEXTERNAL_OES,相机直接把采集到的画面转给GPU,全部通过GPU加速。4.3以后可以做什么事情?从相机采集到处理到编码,走的是全GPU,这是效果最好的也是最快的,当然这对系统的兼容要求是最高的。因为有些厂商在实现的时候没有兼容这些东西,所以GPU加速很难做。

还有输出YUV。很多直播平台都要支持输出YUV。这些YUV的数据就涉及到CPU和GPU的转换过程。因为处理可能是在GPU里面完成的,GPU没法直接输出来,就需要从GPU到CPU的转换,这个目前来说还没有比较好的方案。安卓目前一些底层的GPU还没有开放,有的时候可以通过Graphics Buffer来实现,但是安卓并没有把这个开放出来。如果要有这个东西,唯一能做的是把安卓源代码拿出来,包括把源代码link到关键码里面去,这样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。CPU到GPU的转换,是可以毫秒级别的,如果直接从GPU转换到CPU,可能好的设备也会花费20毫秒左右,这样导致的数据,你预测的是24帧,可能就会有掉帧的情况。在主流上可能影响不大,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可以接受的,当然这最后也要看用户只有的应用场景。

最后说说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: iOS平台、安卓平台都自带有人脸检测的API,为什么不用?

首先是系统频率低、速度慢。苹果可能有这样一个考虑,不要影响到相机API的正常使用,所以频率很低。检测一次可能3秒钟;不是检测一次需要3秒钟,而是3秒钟才给你一个数据,告诉你这张照片有没有人脸。而作为一个实用的产品,一秒钟假设24帧,起码要做十几次检测才可以达到实时的要求,要不然的话跟不上对帧率的要求。在安卓问题更严重,因为还要看设备,有些设备甚至就没有,厂商把这个设置就直接去掉了。另外一个特征点的问题。iOS上面有这些特征点,比如眼睛、嘴巴、鼻子这些,安卓上面是直接没有这些特征点的。

七、美颜2.0——从化妆到整容

以上的内容都属于美颜1.0的概念,而目前最新的美颜技术已经发展到了2.0概念。打个简单的比方,如果美颜1.0只是化妆的话,美颜2.0基本就能达到整容的效果——把眼睛变大,把圆脸变成瓜子脸。而实现这一效果的基础就是人脸识别。这很好理解,只有确定了有没有人脸,知道了五官在什么位置,我们才能把它们“整”的更漂亮。

关于人脸识别,就又是一个大问题了。限于篇幅,我们会在下一期详细展开这个问题说。